bodogbet体育APP登陆在搶購“可達鴨”失敗、火速預訂“驢踩小雞”時,“超齡兒童”們聽說一個消息——從7月1日開始,包括冰墩墩公仔等在內的2022北京冬奧會各種特許商品將停止生產。 幾個月前頂風冒雪、起早貪黑搶購冰墩墩,如今終于實現了冰墩墩自由的網友們,幾天前可能還在一遍遍查看著“愛墩”的塑料冰殼是不是變黃了,然后捏捏、抱抱……緊接著,又開始淘換新一代“萌主”。 從“玲娜貝兒”到冰墩墩,從“可達鴨”到三星堆打麻將小人兒、看起來像“驢踩小雞”的馬踏飛燕,這些讓工廠縫紉機被踩冒煙兒的小可愛,個個憨態可掬、呆萌可愛。有的盡管顯得有點傻、有點呆,但著實是賣了一手好萌,牢牢抓住了“超齡兒童”的心。 是的,網上網下熱衷于搶購這些萌物玩具的,比小朋友更多的是二十好幾、三十好幾的80后、90后。有一則數據可作為佐證:今年天貓618第一輪預售,就有超過200萬只奧特曼、100萬只“可達鴨”、50萬只哥斯拉玩具被80后、90后買走。 在心理學研究看來,很多成年人的行為可以從其童年經歷中找到答案。要了解“超齡兒童”為何如此肯花錢、花精力去購買、收集、欣賞這些萌物,不妨為他們的成長環境畫畫像。 首先,他們的童年時代沒有這么多精致可愛的玩意兒,即便有,他們口袋里也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去買。 其次,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大多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玩具成為其重要人生伙伴,并輸出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在他們的教育背景里,美多半是嚴肅的、雅致的、高階的、端莊的,通常沒那么接地氣。丑就丑,和萌不搭邊;呆就是呆,和可愛聯系不上。然而,這與兒童的審美偏好并不契合。 于是,當一個個不按常理出牌、打破固有審美理念的萌物出現時,這些童年的缺失被毛絨絨的觸感、人畜無害的視覺體驗迅速填補,“超齡兒童”們忍不住不停“剁手”。 不得不說,成年人收集萌物是面對壓力和焦慮的一種解壓方式。 玲娜貝兒沒有IP背景、沒有出處,但不妨礙她火遍全球; 冰墩墩作為國際賽事的吉祥物,一路賣萌,卡門、摔跤,每個尷尬瞬間都成為萌點; 馬踏飛燕何等莊重,竟然有人把它設計成齜牙咧嘴的綠馬毛絨玩具出來整活兒…… 它們摒棄了高大上的人設,不完美的形象也和傳統審美理念背離。但它們卻是可愛的、受歡迎的。這難道不是很多人內心對自我生存境遇的渴望嗎? 有人就此批評“這屆年輕人消費不理性”,龔先生看來,這話也許有失偏頗。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萌物們是年輕群體悅己和尋找共鳴的情感出口,是今天多元社會中這部分人彰顯個性、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表現。即便有一天,當時搶購回來的小玩意兒淪落到了角落里吃灰,但是當時那份沖動與憧憬、拿到手時的興奮與喜悅,也是值得珍惜的美好瞬間。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渴望著生活中的有趣,也期待著擁有萬里挑一的靈魂。于是,這些毛絨絨、傻乎乎的小玩意兒越來越會整活兒,日益成為“超齡兒童”生活中那不可少的一撮鹽,讓日子有了滋味。 說到這一消費趨勢對相關行業的啟示,龔先生倒是希望,類似文創產品還需要在多樣化、個性化上再加把勁兒,以更多有趣的小萌物,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誰的內心不住著一個小孩兒呢?不然,那句“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怎么成為金句? 話又說回來,據說冰墩墩還將在售3個月,還沒有拿到的你,要不要去買一個呢?
這個夏天,無論是被“雪糕刺客”背刺的錢包,還是網友為5毛錢一包的雪蓮冰塊發起的“保衛戰”,背后都反映出平價冷飲的尷尬處境:情懷仍在,但難賺錢,而且越來越難擠進大超市等終端,只能“活在”冷飲批發店的冰柜里。 “3元左右的產品,我們叫‘保供產品’。”光明乳業研究院項目經理馬中媛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原料、運輸、人力包括渠道的費用都在漲,“如果產品生產出來賠錢的話,可能這個產品就要消失在市場了。”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多位冷飲批發商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5元以下,尤其是3元以下的產品占了大部分終端的市場份額,雖然賣一支二十余元的冷飲能頂賣一箱平價冷飲的利潤,但平價冷飲銷量大得多。同樣,更貴、更年輕的冷飲品牌想擠進終端貨柜,得花更大力氣,而這也間接推高了這些產品的價格。 平價冷飲終端銷路好,但企業稱不賺錢 郭濤引流的。”馬中媛稱,企業也是一樣,如果一直生產3元的產品,“我們真的不賺錢”,還是要有不同價位區間和利潤區間的產品來平衡,企業才能“活下去”。 馬杰給澎湃新聞記者算了一筆賬,作為零售商,“比如進7毛的產品賣1元,和進7元的產品賣10元,利潤率其實是一樣的”。馬杰也指出,雖然相對貴的冷飲單支掙得多,但如果賣不動,那這個利潤率就沒有意義,“還是賣平價(冷飲)的比較多”。 冷飲批發商李丹直言,自己一個月房租就要4000元,電費得2000元,如果只賣平價冷飲,一箱冷飲賣出去只能掙個位數,“你說我得賣多少箱平價冷飲,才能把這些(費用)掙出來?” 李丹表示,她批發一根10元的鐘薛高可以賺1元,平價冷飲一根能賺個1毛錢、5毛錢,但她的冰柜里仍然是3元以下產品為主,因為“(貴的)沒有人再買第二根。”同時,李丹也認同網紅冷飲在社交上的價值,“現在要是沒吃過,你就跟其他人聊不到一起去,多少也得買一根嘗嘗。”受訪者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線上渠道銷售的成本比線下渠道更高。前述業內人士透露,線上渠道從工廠到前置倉,倉儲成本,包括干冰的成本都非常高,打包的保溫箱、保溫袋等等,都要攤銷進成本里。馬中媛也指出,“冷鏈物流的配送和包裝成本,實在沒辦法涵蓋在正常的成本里,”因此電商渠道售價比常規市面上賣的產品要貴。 冷飲企業探索高端化趨勢,經典產品仍占主導 互聯網上的“雪糕刺客”層出不窮,傳統冷飲企業也在經營高端品牌,或是推出聯名、IP產品。 “‘鲇魚’也好,‘刺客’也好,它背后是帶給這個行業一些攪動它的東西。”前述業內人士稱,這其實是行業在迭代的過程,出現一些成本更高、價格更貴的產品去滿足消費者越來越高的需求。 馬中媛則認為,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高價的冷飲,其實是不同的產品去順應不同的人群和產品需求。光明推出高端品牌熊小白,其在旗艦店售價單支在10元左右。“整個原料就比較貴,(包括)引進包裝(等)各方面的成本會高一點,是根據產品的核算和攤銷來定它應該售賣的價格。”馬中媛說。 此外,光明品牌近年來推出了一些聯名產品,包括與大白兔、7分甜等品牌聯名,“一城一物”等產品,“其實聯名的利潤不是很高,主要是為了吸引雙品牌的客群,引起一定的話題,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聯名產品的)利潤都不如我們單獨的產品好。”馬中媛說,靠聯名賺錢很難。 事實上,冷飲企業不斷探索產品高端化,而這幾年在終端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那些經典產品。 據馬杰觀察,一些寫字樓會銷售鐘薛高等中高端產品,大部分商超則會把高、中、低各類價格的產品都擺上貨架,“但80%的還是出了十多年的經典產品,比如老冰棒、巧樂茲等等,蒙牛、伊利兩三元的產品占主導,20%可能會添一些稍微貴一點的新品。”馬杰說。 “光明老牌子的銷量相當好,在上海也屬于最好的一家,之后就是和路雪、伊利、蒙牛這樣的好賣。”郭濤表示,他也會進一些網紅品牌,10元以上的冷飲銷量“馬馬虎虎”,“不可能頂那些(經典產品)”。
“一天八杯水”“多喝熱水”……夏日來臨,水分流失更加迅速,補充水分成為關鍵。越來越講究養生的年輕人不僅能自覺“穿上秋褲”,連喝水也不再需要長輩操心,拿起水杯就噸噸噸。在豆瓣“每天多喝水噸噸噸噸噸”小組,2.5萬余人記錄自己的喝水日常。 新京報貝殼財經還盤點了737款雪糕價格,發現售價10-15元的雪糕占比為34.6%。 同時,全國各地頻現高溫,各類防曬產品已經成為夏日標配。這個夏天,除了防曬霜等化妝品銷量增長之外,以防曬衣、遮陽傘為代表的“硬防曬”市場迎來火熱。 炎炎夏日來襲,2022年各個城市如何點燃“煙火氣”?雪糕為什么越來越貴?這個夏天年輕人都有哪些新消費趨勢?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過數據,探究年輕人的“硬核防曬”讓哪些產品形成了新消費市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方靜怡任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