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亚游体育手机app官网注册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當地時間12月28日報道,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期一項民調顯示,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近年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正在下降。 民調數據顯示,47%的美國受訪者認為,近年來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僅有19%的人認為美國的影響力“正在增強”,另有3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影響力“大致保持不變”。(央視新聞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近日,有流行病學專家發表言論認為,新冠病毒的突變基本上已飽和了。新冠病毒當真已經“變無可變”了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此前的學術會議上,多位專家也曾討論過新冠病毒變異將往何處去的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強調機體免疫力對病毒突變的壓力。他表示,病毒一直都有突變的“沖動”,但人類的主動免疫或感染及重復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會制約新冠病毒變異的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從整個自然界的廣闊范圍內看待病毒的變異,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圍非常廣,從老虎、獅子到老鼠、兔子,而且仍在進一步擴大,不能忽視新冠病毒可能帶來的更大的挑戰。無論是人類免疫對病毒變異方向的制約,還是在物種間“反復橫跳”的可能性,兩位專家的觀點均表明,對新冠病毒進行變異預測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那么,新冠病毒突變會發生“飽和”嗎?科技日報記者連線采訪了病毒學專家。平均每年變異24個位點“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為平均每年變異24個位點。”病毒學專家、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意味著3年過去了,現有新冠病毒的序列與原始株序列比較,突變堿基的數量平均為七八十個。為什么新冠病毒會以相對穩定的速度發生變異呢?“新冠病毒有糾錯機制,在病毒復制的時候免不了會發生錯配(不遵循A-U、C-G的原則),有的病毒錯就錯了,比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缺乏錯配機制,錯配后變異就發生了。”童貽剛說,而新冠病毒不同,在錯配后會有自帶的糾錯機制將部分錯配堿基改正過來。由于有糾錯機制,新冠病毒復制時的出錯概率是相對較小的,就好比一個現代化工廠有在線質控系統,確保新冠病毒的復制保質保量。“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全長有3萬多個堿基,即便只關注S蛋白RBD區也有幾百個堿基,從數學概念上講,新冠病毒變異還遠沒達到飽和。”童貽剛說。此外,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存在不同的變異方式,包括漸進式變異(堿基突變)、跳躍性變異(基因重組,例如XBB就是BA.2.10.1和BA.2.75亞系的重組體)。這些也使病毒變異難以達到“飽和”。當前病毒突變重點是免疫逃逸,未來會是耐藥嗎?對于新冠病毒突變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S蛋白的RBD區域的數百個堿基。其他區域2萬多個堿基的變化對病毒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目前并沒有深入研究。當前,疫苗的接種助力全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使得新冠病毒因為要應對人類宿主的免疫壓力,不斷變化S蛋白的RBD區,實現免疫逃逸。在未來與病毒的較量中,人類仍需要通過科研創新創造更嚴苛的環境磨掉新冠病毒的“利爪”。童貽剛說,例如為了預防新冠病毒未來在耐藥性、環境抵抗力等方面發生其他位點的變異,藥物研發應該有更廣闊的視角,應鼓勵多種作用機理的新冠藥物的開發,以避免藥物靶點單一帶來的病毒耐藥性的產生。“人類對于新冠病毒的研究還不能說足夠透徹。”童貽剛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人的百米跑時間極限是10秒內,獵豹的是3秒多,仍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將新冠病毒的致病潛力限制住。人群免疫對新冠病毒進化產生巨大壓力張文宏曾坦言,“雖說病毒的變異是沒有方向的,但病毒的進化是有規律和方向的。當前病毒的低毒性使得病毒的傳播讓我們無法追蹤和第一時間預警,這有利于它的進化。”可見,判斷新冠病毒的進化,要站在新冠病毒的角度思考問題。當前傳播更快、臨床癥狀更隱秘的奧密克戎在新冠病毒中最具有生存的優勢。基于此,張文宏認為,奧密克戎家族出現之后新冠病毒的進化被限制住了,再從奧密克戎“跳出來”已經極為困難。“隨著國際上不斷使用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疫苗,病毒需要能夠更加隱匿地傳播,因此,毒力越弱的毒株,其傳播的速度就會更快。”張文宏說。三年來,新冠病毒的演化軌跡無不帶有與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痕跡。人群中高比例的疫苗接種以及再感染帶來的機體免疫力,將始終引導新冠病毒的進化方向,多名專家認為,它最終會變得像人類普通冠狀病毒HCoV-OC43一樣,不再產生嚴重癥狀。
走進鄉村,曲藝演員的大舞臺(藝近人和) 核心閱讀 有時候,演員們一天要到3個村子演出,不是為了趕場,而是要搶時間,怕那些望眼欲穿的村民白白期待。 走到晉西北,必看二人臺。走到晉東南,必聽大鼓書。為適應觀眾口味,山西省曲藝團培養出自己的編劇和導演,每個人都是一專多能。 他們的節目與時俱進,在市民中也有不錯口碑,城市的口碑又反哺了鄉村的需求。多角度的嘗試,讓他們越來越找得準觀眾的喜好。 田野阡陌間,與草木和嘉禾同時流動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熟悉鄉間的氣息,也了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寒冬酷暑,他們千里奔行在路上,克服種種困難,也要把文藝演出送到鄉村去、送到老鄉的家門前。 他們就是山西省曲藝團的演員們。 曲藝與戲曲同源。在戲曲大省山西,道情、蓮花落、鼓書、相聲、小品、快板、數來寶等曲藝活躍在鄉間,與山西眾多戲曲劇種一樣,有著巨大的文化空間和肥沃的生存土壤。山西省曲藝團成立于1959年6月,包含有相聲、小品、快板、二人臺、太原蓮花落、快書、大同數來寶、潞安鼓書等10余個曲種,在全國性的曲藝比賽中多次獲獎。 山西省曲藝團的“家底”來自上世紀80年代的一輪創業。現任團長王兆麟1984年進入曲藝團。他說:“從那時起,我們經常下基層,自己打行李卷鋪蓋,自己做飯,住旅店。人們愛聽愛看,我們的演出有了市場,打下了群眾基礎。” 這10年來,他們一方面積極尋求市場,一方面承擔“送戲下鄉”的任務。曲藝在三晉大地的鄉村田野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只要有觀眾的地方,他們就要去演出。只要羊能上去,他們就能走到 有人開玩笑說,曲藝演員下鄉,帶一張嘴就行。確實,對于山西省曲藝團來說,下鄉演出可大可小,可化整為零,機動性極強,能走到大型團體走不到的山莊窩鋪去。 只要有觀眾的地方,他們就要去演出。只要羊能上去,他們就能走到。 2017年冬,他們到山西臨汾大寧縣儀里村演出。走在路上,雪越下越大,路越來越難行,大巴車陷在泥里,所有演員只能下去推車,在陡峭的山路上輾轉3個多小時后,才趕到儀里村。一進村口,他們的眼睛就濕潤了,數百名鄉親站成兩排,女人手里捧著大棗、煮雞蛋、山核桃,男人手里提著熱水,走近了,鄉親們熱情地往演員手里塞著這些“好吃的”。所有路途上的辛勞瞬間都被融化了。 在鄉下演出,是沒有舞臺的,找到一塊空地,有觀眾,就可以演。他們不需要漂亮的服裝,冬天穿著軍大衣,夏天來不及換衣服,就穿著自己的服裝上場。 “扶貧攻堅曲藝老區行”活動來到呂梁市興縣郭家峁村。這一年,風雪特別大。他們一到達,先幫村民們打掃開一塊場地。村干部說:“天太冷了,雪又大,你們穿得這么少,要不少演一點吧!”演員說:“只要村民喜歡,我們就演。你們在臺下一個多小時都不怕冷,我們就更不怕了!”一位93歲的老奶奶坐著輪椅、冒著大雪看演出,一邊看一邊鼓掌。主持人楊帆趕忙將老奶奶請到舞臺側面,讓老人避開大雪。演出結束后,鄉親們又把他們送了很遠很遠。 有時候,演員們一天要到3個村子演出,不是為了趕場,而是要搶時間,怕那些望眼欲穿的村民白白期待。能爭取多演一點,就多演一點,即便是人少的村莊、高溫中施工的工地,也能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身影。 幾個月連續演出的情況很常見,經常是在上午演出的村里吃碗面或者燴菜饅頭,緊接著就出發去下一個村。這樣高強度的演出,只能吃住睡都在車上,大巴車就成了他們最溫暖的家。 最近這5年,他們演遍了深山里的700個村子,行程幾萬公里。哪怕受疫情影響的這三年,他們也走過了200多個村子。今年山西省總工會的“三送三進”慰問中,他們的足跡遍布11個市、60個縣,為3萬多工人演出,讓歡笑播灑在城鄉。 在節目上花心思,用曲藝最擅長的方式,弘揚正能量,倡導移風易俗 走得遠,還要讓觀眾覺得節目舒心好看,山西省曲藝團沒少花心思。 到鄉下去,常演的有10多個節目。數來寶《賣土豆》、長子鼓書《小米縣長》、快板歌舞《打響脫貧攻堅戰》、二人臺《南瓜情》……都是用曲藝最擅長的方式,弘揚正能量,諷刺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 相聲《懶漢劉二狗》最受村民歡迎。“劉二狗”是一個不愿自己努力、只想依靠政府救濟的懶漢。節目以搞笑逗樂的對白,傳遞了扶貧先扶志的理念。當裹著軍綠色舊棉襖、兩只手插在袖筒里、縮著脖子吸溜著鼻涕的“劉二狗”出現在臺上,大笑不止的村民們說:“好,演得好!我們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能像那個懶人劉二狗,就是國家再幫你,自己不努力,那也是白費哇!” 舞臺劇《棗花》既適合鄉村也適合城市,組合起來就是一個舞臺劇,拆開就是幾個小品,演的是呂梁護工棗花走進城市,依靠政府支持、社會關愛和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此劇由曲藝團自編自導自演,一口氣演進了北京。 舞臺劇《初心之路》真實鮮活地再現了一個個高尚的靈魂。從第一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到山西早期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杰出領導人鄧國棟,再到太行英雄左權將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英雄霍桂花……很多觀眾流著淚看完《初心之路》,感慨說:“這是真正的震撼人心和精神洗禮。” 王兆麟和馬曉紅用山西方言朗誦的《再別康橋》雅俗共賞,成了金牌節目。山西方言多而繁雜,晉西北的人愛聽晉北話,晉東南的人愛聽晉東南話,這個節目里什么都有,幾乎演遍了全省。他們的數來寶日日更新、鼓書與時俱進;與同路人合作的“好悅來”相聲小劇場,在市民中也有不錯口碑,城市的口碑又反哺了鄉村的需求。多角度的嘗試,讓他們越來越找得準觀眾的喜好。 “網紅”姚崇善,是太原蓮花落傳承人。太原蓮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年間,用太原方言說唱故事,流行于太原、晉中、呂梁地區,一個人打著竹板即可以說唱。這個90后小伙子從小學晉劇,并得到了晉劇名家的指點,卻在某一天迷上了蓮花落。這一迷,小姚就把已故蓮花落藝術家曹強的段子全學會了,又被團長王兆麟一眼看中,調入山西省曲藝團,專攻曲藝。2020年,小姚不想與喜歡他的鄉親們離得太遠,就開通了網絡演出,并關掉了打賞功能。這一舉動,為小姚贏得了幾十萬的粉絲,更為蓮花落贏得了更多的受眾。 他們的故事和素材多來自鄉間,再經過藝術轉化和加工,就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 耿麟在山西省曲藝團供職15年。2018年,他參加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節目,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八強,在鄉村也有了幾分名氣。在長治武鄉魏家窯村,找他拍照的鄉親排成了長隊。耿麟卻一如既往、平平淡淡。他明白,光環是暫時的,相聲就是民間藝術,只有植根生活,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 池銀壽是二人臺演員。二人臺是流行于晉陜蒙冀等地區的戲曲小劇種。60歲的池銀壽從14歲開始唱二人臺,從內蒙古唱到山西,直到在山西省曲藝團扎下根來。他堅守著二人臺的原汁原味,并將鄉親們的方言俚語融進表演。《南瓜情》《土豆開花》《幸福全覆蓋》等節目演下來,村民們見了他,就像見到了自己喜愛的明星。如今,池銀壽最操心的是二人臺的傳承。除了團里的兩個年輕人,他還有幾十個徒弟在演二人臺。他說,只有這樣,有一天他老了,演不動了,才能有人把二人臺傳下去。 走到晉西北,必看二人臺。走到晉東南,必聽大鼓書。為適應觀眾口味,山西省曲藝團培養出自己的編劇和導演:王永剛是編劇,也是相聲演員;王兆麟既是團長,也是導演;張畯是導演,又是主持,也演小品……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專多能。他們的故事和素材多來自鄉間,再經過藝術轉化和加工,就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懶漢劉二狗》《土豆開花》《棗花》等節目,都是這樣取材并打磨出來的。 只要多日不見面,就有村民給王兆麟打電話:“老王啊,多會兒來我們村哪?”“快了,快了。”曲藝團的演職人員常接到這樣的電話,也都會這樣回答。 田野阡陌和尋常巷陌間,曲藝的芬芳就這樣流動著。(人民日報作者:王芳)